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近年來,濟源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但是PM10、PM2.5和O3年均濃度均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O3和PM2.5成為制約濟源市空氣質量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笆奈濉笔菨创髿馕廴痉乐喂詰鹑〉秒A段性勝利、繼續推進美麗濟源建設的關鍵期,編制《濟源市“十四五”環境空氣質量改善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濟源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空氣質量改善規劃編制技術大綱》(環辦大氣函〔2020〕190號)和《河南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河南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技術大綱的通知》,結合《濟源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編制本《規劃》。
二、《規劃》目標
到2025年,濟源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PM2.5年均濃度降至46微克每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66.5%,PM10降至81微克每立方米,重污染天氣降至1.5%,5個山區鎮率先實現PM2.5空氣質量二級達標。
三、《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形勢與挑戰、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
(一)形勢與挑戰
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了當前環境空氣質量改善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總體要求
確立了“十四五”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三)重點任務
1.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綠色升級。嚴格把控“兩高一低”項目的建設發展,推進存量“兩高一低”項目改造升級。構建以“三線一單”為空間管控基礎、環評審批為環境準入把關、排污許可為企業運行守法依據的管理新框架,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推動電力、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磚瓦、陶瓷等重點行業綠色轉型與升級改造。持續開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持續深入推進鋼鐵行業無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啟動非電非鋼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梳理工業爐窯清單,分類提出工業爐窯綜合治理技術路線。加強VOCs全過程綜合管控,強化源頭結構調控,全面開展查測,弄清查明企業產污工序,開展無組織排放治理行動,深化VOCs末端治理,深入實施精細化管控。
2.優化能源結構,建設清潔能源體系。進一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有序推進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展,統籌發展水能、氫能、地熱、生物質等優質清潔能源。優化能耗強度和總量 “雙控”,嚴格落實《河南省耗煤項目煤炭消費替代管理辦法》,力爭2025年濟源市煤炭消費總量較2020年下降12%。開展散煤治理行動,依法查處違規銷售、儲存、運輸、使用潔凈型煤和散煤行為,確保散燒清零。大力推動清潔供暖建設,加快供熱設施建設,提升供暖保障能力。
3.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加大運輸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濟源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的建設,積極建立城市綠色物流體系。全面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國四排放標準。加快城市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構建“車—油—路”一體的監管體系。積極推進移動源綜合管控平臺建設,整合遙感監測、黑煙車抓拍系統、排放檢驗、路檢路查及入戶檢查、重型柴油車OBD在線監控、大宗物料運輸企業門禁管控以及I/M體系的閉環管理;開展機動車監督抽測和執法監管;加強油品質量監督管理,實施國六車用汽油b階段標準。
4.優化用地結構,推進面源污染防治。加強施工揚塵控制;強化道路揚塵管控;深入開展城市清潔行動,推進道路積塵負荷監測;深化礦山綜合治理。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93%以上。強化露天禁燒管控,鞏固煙花爆竹禁售禁燃工作。推進氨排放管控與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大氣氨排放清單,摸清重點排放源;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開展畜禽養殖大氣氨排放總量控制。汽修行業推廣使用水性、高固體份涂料,推廣采用靜電噴涂等高涂著效率的涂裝工藝;建筑施工嚴格選用低、無VOCs的涂料、稀釋劑及膠粘劑;擬開設餐飲服務的建筑,應設計建設專用煙道;開展油煙達標執法檢查。
5.多污染物減排,加強協同控制與治理。實施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協同控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編制實施二氧化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打造“雙達”典范城市。深入開展PM2.5和O3污染協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蹤研究,組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為首的專家團隊。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和氫氟碳化物(HFCs)環境管理。加強惡臭、有毒有害等大氣污染物的防控。加大其它涉氣污染物治理力度。
6.深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強化區域協作。加強區域預報中心建設和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會商機制。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扎實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完善應急預案減排清單,做到減排措施全覆蓋。落實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突出科學精準減排。強化季節性生產調控和精細化管控,持續實施重點區域污染源排放精細化管控措施。完善城市間協作機制,加強與周邊城市的溝通協調,建立區域大氣協同治污機制和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響應信息的通報機制。
7.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升大氣環境監測能力,完善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網絡。提高污染源排放監控能力。開展PM2.5和O3協同防控科技攻關,實施“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建設集自動監控、智能分析、綜合決策、精細管控為一體的智慧環保平臺。持續開展督導督查,鞏固完善環境執法監管能力和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體系,健全大氣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四)保障措施
規劃從組織保障、政策保障、執法保障、技術保障、資金保障、社會保障、其他等7個方面年提出了保障措施。
此外,從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運輸結構、面源污染防治、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等5個方面謀劃了18類58個項目。
政策解讀人:生態環境局? 李英孜? ??
聯系電話:13838942029